2016年,南京入選全省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,積極推進海綿試點片區建設。2018年江心洲、丁家莊保障房省級試點片區基本建設完成,海綿城市建設向全域推進。2020年,南京已基本實現建成區20%以上面積達到“海綿”要求。而到2030年,這一海綿指標將覆蓋80%城市建成區。
![南京超20%建成區覆蓋“海綿” 南京超20%建成區覆蓋“海綿”]()
海綿設計讓住區環境更生態。
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增加應用再生骨料,慢行空間采用更多透水材料。根據南京市建委的消息,為更好地指導各區海綿辦及相關建設、設計、施工單位在工程建設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,建設部門在全省率先出臺《南京市透水鋪裝建設與運行維護指南》《南京市建筑住區海綿城市技術應用導則》和《南京市河道海綿技術應用導則》三項導則,進一步加強南京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性和整體性。
![南京超20%建成區覆蓋“海綿” 南京超20%建成區覆蓋“海綿”]()
河道治理也充滿海綿特性。
過去,工程中對再生骨料、鋼渣集料等綠色材料運用得很少,本次《南京市透水鋪裝建設與運行維護指南》增加再生骨料、鋼渣集料等材料的應用指標要求,對推進南京市建設工程綠色生態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。根據指南要求,南京人行道的透水功能作用將更加明顯,透水鋪裝人行道的種類也更加豐富。除了目前常用的透水水泥混凝土外,透水瀝青混凝土、透水膠粘石等透水鋪裝路面也會進入慢行空間中。
![南京超20%建成區覆蓋“海綿” 南京超20%建成區覆蓋“海綿”]()
道路與景觀結合,海綿成分更足。
位于清江路東側的鼓樓創新廣場是鼓樓區海綿城市的示范項目。項目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與低影響開發設施,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、滲透、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。鼓樓創新廣場的中庭有一條旱溪,旱溪具有滯留、滲透、轉輸、凈化雨水的作用。經過旱溪和綠地的雨水,通過地下管網匯集到一個容積為250噸的雨水收集池,在過濾、紫外消毒等步驟處理后,用于綠化澆灌及地面沖洗。廣場的鋪裝主要采用陶瓷透水磚,停車場使用植草磚,且廣場周邊的市政人行道也新鋪設了透水混凝土。從鋼筋水泥到綠色屋頂、雨水花園,在解決雨水問題的同時,海綿城市建設也使居住環境得到較大改善。
圖片來源:南京市建委
![南京超20%建成區覆蓋“海綿” 南京超20%建成區覆蓋“海綿”]()
普利匡環保